5月5日,我們請台灣室內設計專家房元凱先生(也是跨院博學生)來實驗室講解目前室內設計專業人員在設計上面臨的問題,這些問題亟需數位方法甚至AI技術來解決。
對於目前室內設計的需求(消費)者來說,直接看到 3D 的成果圖是最直接且最穩定可以成交的方法。然而在視覺效果良好的背後,是室內設計師無數血淚的集成,尤其室內設計領域在台灣分工沒那麼仔細的前提下,設計師被賦予的期待往往嚴重超負荷,為了同時滿足消費者和施工者,一個案子所要求的出圖量非常可觀。
房元凱先生根據室內設計的工作經驗,初步整理出三個可能可以被簡化的問題,希望可以透過自動化,甚至人工智慧等方法來幫助目前冗長的設計流程。以下為問題的說明:
1. 2D → 3D
以一支梁柱為例,設計師負責的並不只是在繪圖軟體上建立簡易的柱狀圖,而是可以把一張現成照片(可能來自網路或消費者)所呈現的風格一起建立出來。
希望可以建構演算法將這些照片上的物件屬性(EX 顏色、形狀、風格…)讀出並且直接能夠呈現在3D 繪圖軟體上,設計師只需再做細部的調整即可,並非從無到有皆靠手動繪製。
2. 燈具電線迴路自動化建置
一個居家住宅的燈具電路,通常皆靠開關來控制,每個開關負責的迴路也並非完全獨立,可能有雙切甚至多切的可能,全部皆手動建置並且繪製迴路往往是很複雜且容易出錯的。
希望可以建置演算法,當設計師在 3D 圖上選擇某個開關及其對應的燈具後,可以相對應的在 2D 圖上自動地把開關和燈具連成迴路做標示,並且統計所有的開關及各個開關對應的控制燈具,方便設計師及施工者。
3. 3D → 2D
3D 圖通常無法滿足施工者,內部細節還是得依靠 3D 剖面繪成 2D 來呈現,然而目前剖出來的 2D 圖很難使用,原因是直接靠 Sketchup 出成的2D Cade 圖是零散的小線段描繪而成,並非是完整的物件,造成設計師難以直接對其做標示或是說明。因而需要再靠設計師手動繪製一次,過程非常耗時。
希望可以建置演算法讓最終輸出的 2D Cade 圖可以是一個完整的 “物件”而並非是零散的”小線段”。